做兴化有深度的论坛

兴化市民论坛---有深度、有温度、有热度的论坛!

搜索
查看: 16038|回复: 1

[水乡风情] 逝去的千载风华 兴化最具文化底蕴的老城南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5 13: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逝去的千载风华 兴化最具文化底蕴的老城南

原创 | 陈斌

笔者曾试图选取一条河流视为兴化的母亲河,经过再三斟酌,觉得唯有“沧浪”足当此称。这条河流似玉带般萦绕于兴化的南门城外,在过去的千百年中,她默默无私地哺育着一城儿女,并以范文正公之流风,熏染来者。如若没有“沧浪”的精神渗透入我们的血液,恐怕就没有兴化这颗江淮明珠的光华璀璨;是而,“沧浪”所流经的兴化城南一域,实乃这座历史名城文化之发祥地。

01.jpg
曾经的沧浪河规划效果图

城南原辟有两座城门,一曰“文明门”,即“大南门”;一曰“中正门”,即“小南门”。大南门内外皆有狭长不足四米的街道,店铺林立,多为前店后坊的平屋瓦房。南城内大街又称“迎恩街”,止于城隍庙桥下,隔市河与城隍庙相望,街西旧时有一片水荡,名为“升仙荡”,相传为元末道士柴默庵升仙故地。后人为附会传说,于此地建造“柴仙祠”,四时香火供奉。郑板桥从孙郑銮,亦曾襄助修缮,使祠宇焕然一新。

02.jpg
郑銮书法作品

升仙荡北有吴甡读书楼与吴家大祠堂,祠堂前树有跨街“清朝侍御”坊,乃为纪念明末“救时良相”、大学士吴甡而立。延陵堂吴氏家族祖籍苏州,明初迁徙至兴化南门城内定居,为诗礼簪缨一大望族。吴甡故居俗称“吴家大门楼”,为吴甡官居御史时所建。升仙荡东则为玩易堂陈氏家祠,俗称“陈八房”,内设“保元堂”专治跌打损伤,不幸于旧城改造中拆除。据陈氏后裔陈康华老人介绍,祠内原有宋元楠木戏台一座,殊为珍贵。值得庆幸的是,陈氏先祖陈十大手植的一株状似黄鹤展翅的黄杨古树得以保存,相传已有六百余年树龄,为水乡不可多得的珍宝。与吴氏一样,陈氏先祖亦来自江南富庶的苏州,起初隐居千步庄(今“关门陈”),明初定居南门城内。兴化及迁居云南呈贡县的陈氏后人中,一共出过五位进士;“陈五房巷”内留有进士陈广德故居,人称“陈五房进士第”。

03.jpg
陈五房进士第正门(今毕飞宇工作室)

清乾隆时期,升仙荡一时兴建起三座名园,即王国栋的“秋吟阁”、李鱓的“浮沤山馆”和郑板桥的“拥绿园”。三位名士比邻而居,意趣相投,时常诗酒唱和,围炉夜话。三位百年归土之后,园林荒废,遂被御史任大椿购买,为母亲颐养天年之所,改名为“小园”。此后重经变幻,废园又入郑板桥从孙郑銮之手,于是其为略复旧观,营构“筿园”以供过者追思当年名胜。

04.jpg
任大椿读书楼

除此而外,大南门内有纪念明代抗倭知县胡顺华之“胡公生祠”,后改建“文明书院”;有相传能结五谷的“五谷神树”;有始建于明景泰年间的玉虚观;有表彰滨州知州袁孟龙、户部主事袁应祺、举人袁应辰及袁孟龙兄长吉安知府袁株的“父子兄弟科第坊”;还有表彰福建提学副使胡献的“文宗坊”等。这些故迹多已不可复寻,故而不再一一例举。

05.jpg
俯瞰老城南(邹文灿 摄)

南城外大街较之南城内大街更为狭长,它起自“文明门”外,延绵数百米之长。街道中段曾有一东西向夹河,上面架有南闸桥一座,相传为朱元璋军师刘伯温铡龙爪之处。这条夹河向东与沧浪河相通。“沧浪河”古称“南津”、“南溪”,“昭阳十二景”中的“南津烟树”即指此一带,后因为唐开元年间建纪念屈原的“三闾大夫庙”于兹,便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将“南津”美称为“沧浪”。

06.jpg
屈原行吟图

北宋范仲淹为令兴化期间,时常流连于沧浪河畔,以驯鸥为乐,他建造了兴化有史以来最早的公共园林和驿站——沧浪亭馆。沧浪亭馆既是文人雅士集会之所,同时也是历代迎接官员上任之地。范仲淹的之所以被兴化人崇仰至今,一方面是他筑堤捍海的莫大功德,一方面是他于“沧浪”之西建造了开启一方教化的学宫。兴化自南宋以来的科举人才辈出,可以完全说是得益于范公的兴教,这也是笔者首段所言城南为兴化文化发祥地的主要原因。以范公为典范,历任兴化的官员,多为廉洁爱民之士,后人为他们建造祠堂,大多择址在沧浪河怀抱中的大南门外,这与“沧浪之水清兮”恰成呼应;如南宋所建范公祠(祀范仲淹),明代杨公祠(祀知县杨涧)、永赖祠(祀巡盐御史洪垣)、懋功祠(祀知县傅珮)、存厚祠(祀知县王汝言)等。同时,从兴化走出去的大小官员,文能安邦定国,武能保土卫疆,他们心中都怀有一种叫作“景范”的精神,即以范公为楷模、以“沧浪之水清兮”为做人做官的准则,是以为后世铭记。大南门外的“奋忠祠”,便为祭祀战死疆场的成谐而建。

07.jpg
四牌楼“两朝忠荩”匾额,表彰赠兵部尚书成琎及其五世孙成谐

旧时的大南门外,除了汇集着众多的名宦祠堂外,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宗教文化遗存。兴化人对于宗教的信仰,当以佛教为盛,南城外有重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地藏古寺,为兴化城“九大丛林”之一。名士黎希淳筑有家庵“普润庵”,太仓石奇禅师于此闭关、讲法,吸引魏应嘉、吴甡等众多信徒来此雅会。其它宗教遗迹,则如都天庙、三官堂、痘神祠、八蜡庙、刘猛将军庙等,这些民间信仰的兴起,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08.jpg
移址重建的“高穀故居”

兴化“小南门”的开辟,相对于“大南门”晚了数百年之久,直至民国年间,为了方便交通,才有了“小南门”的存在。小南门内是县桥南街,走过县桥(古名“太平桥”)可直达县衙,“五朝元老”高穀的府第,就在这条不起眼的街上。高府门前树立着一座坚固的石坊,名为“益恭坊”。与高穀家不大的宅子相邻的,是“状元宰相”李春芳家的“元老府”之一,这位在兴化家喻户晓的状元,是个极其温和仁慈的长者。有次他的儿子意欲买下高家的旧宅,并入自家的府邸,因为那时高榖的子孙已很是破落。但李春芳知悉后,向儿子讲了“黄永嘉锯碑”的故事,告诫儿子要存长远目光、仁者之心,于是才留下了十分寒酸破败的高穀故居。

09.jpg
大南门外古民居门楼

在高宅的对面,原有一条幽长的巷道,住过清正廉明的御史黄建中,遂被称作“御史巷”。御史巷连着徐家竹园巷,巷内有书画名家徐退的小竹园。民国初年,西方人信仰的天主教也传入了交通闭塞的兴化,一位名叫蓬士宾的神甫在县桥南街西侧建造了一座仿罗马式的“天主教堂”,并办起教育,吸纳教徒的子女前来就读。这座教堂直到笔者小的时候还依然保存于原地,隐藏于笔者就读的新生小学主席台后身,后来不知怎的就被当作危房拆除了,实在令人为之惋惜。

10.jpg
四牌楼上的“青琐名谏”匾额,表彰御史黄建中

小南门外并无广阔的土地,是东西长、南北窄的一处所在,北依城墙,南临沧浪河。笔者儿时即居于小南门外的井栏街,当时有热闹非常的轮船码头,为农村居民进城的必经之路之一。在过去,这里人烟并不密集,临水点缀有数座庵堂,如建于明崇祯年间的圆通庵,以及后来的准提庵、莲池古刹等。圆通庵内有一座“肉身殿”,保存着清代高僧济生和尚的坐化金身。

11.jpg
南门“乔文斗”木行楼(杨桂宏 摄)

清代以来,小南门外成为兴化木材行业的汇集之地,临“沧浪”有大小木行及犁木船数十家,木材皆依赖天然的水路过长江经江都、高邮等地运来。同时,小南门外所产的掸子、渔网、铜器等,都曾畅销四乡八镇,甚至名播于外县。民国年间,小南门人潘玉书制作的渔网在美国获得了国际展览会大奖。

12.jpg
中原才子坊(为宗臣立)

小南门外的“沧浪”中,有几处芦荻丛生的荒洲土垛,与巍峨的城垣隔水相望。明代,名列“后七子”之一的才子宗臣与父亲宗周,选择了其中的一块荒洲作为读书休养之所。经过他们的一番整治,筑起了芙蕖馆、通文桥,洲上遍植奇花异草,遂得名曰“百花洲”。宗臣不但为一代之文豪,同时有抗倭之伟功,他卒于福建任上,衣冠归葬百花洲,卒之时年仅三十六岁。以后很多名士前来百花洲凭吊,叹惜才子之早夭,郑板桥更是以宗臣为乡贤而倍感骄傲,曾书一联贴于门首,联曰“东邻文峰古塔,西近才子花洲”。

13.jpg
四牌楼“忠诚正直”匾额,为解学龙立

与百花洲相近,有刑部尚书解学龙家的别业,人称“解家园”,在后人所谓的“花园垛”。这位明末的解尚书,于明亡后投扬子江殉国,园林一度荒废,后经诗僧浑然和尚修整,改作“鸿寄园”。乾隆之时,一批文人汇集于此,成立了“沧浪诗社”,是当时一大风雅盛事。另外笔者还想一提的是,兴化人皆知“北公园”而不知有“南公园”,当年的南公园即在小南门外,曾经设有“又一村茶社”及“中山纪念碑”,为一座极具江南情调的仿古园林。

14.jpg
兴化文庙一隅

现在回过头来介绍一下兴化城中最富人文底蕴的“儒学街”,即介于大南门城内与小南门城内的一条东西向古街。在古街的正中位置,是兴化文庙之所在,它的前身是前文所述范仲淹建于“沧浪”之西的学宫。兴化文庙建于明代初年,有“大成殿”等若干建筑,庙前为半月形泮池,泮池之上为步蟾桥。正对文庙的城墙之上有笔架型垛口、巨型石砚和两株桂树,寓意兴化文风昌盛。范公兴教,崇尚儒学,兴化蕞尔小邑,曾有近百人名登进士,而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居住于儒学街上,如宗臣、解学龙、吴甡、顾九苞、任大椿、陈广德等,于是形成不少官宦府邸与旌表牌坊。如“中原才子”坊,即为纪念一代才子宗臣所建,而且至今保存,石雕精美绝伦。

15.jpg
儒学广场仿古“棂星门”

儒学街的最东首,曾建有祭祀范文正公的范公祠(明代所建),过去为官兴化者必来拜谒,以继承文正的遗风。在范公祠一带,分散着名门望族顾氏的“龙津草堂”,明初一代名将张麒的衣冠冢,国学大师李审言先生的故居,如众星点缀,令人想见这一条街曾经的无比荣耀。其他古迹,如任大椿读书楼、江宁会馆、明代邵太后家祠、桃李园仓颉祠、步月台文昌阁、阮家大楼等,可散见于地方人士的专文介绍,这里不作赘述。

16.jpg
古棂星门

由此可见,比之今人热捧的“金东门”“银北门”两处历史街区,兴化城南一域的历史底蕴丝毫不逊。且兴化东门、北门皆以商业见盛,城南却独具浓郁的文人气息,自唐宋以来气质不改;且半村半郭、岸柳汀花,极具诗情画意之美。笔者非为自己出生之地而作此文,城南已非昨日之城南,愿借此文,迎熏风之南来,激沧浪之清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你只管善良,上天自有衡量。

10

主题

504

帖子

13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20-5-5 20:59: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好文,终于明白了“景范”这个词的真正来由!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Copyright © 2011-2014 兴化市民论坛---有深度,有温度、有热度的论坛!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