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兴化有深度的论坛

兴化市民论坛---有深度、有温度、有热度的论坛!

搜索
查看: 19065|回复: 2

[水乡风情] 沙沟忆丨锅门口烧火(作者:杨玉星)

 关闭 [复制链接]

1245

主题

1277

帖子

5182

积分

审核员

Rank: 7Rank: 7Rank: 7

发表于 2020-4-14 10: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一句“锅门口烧火”的乡音,勾起无数同年人的青涩记忆。地球人都知道,人以食为天,食以火为先。上世纪,锅灶肩负着人们吃饭的大问题,虽不绚烂,也不精致。但,暖心暖胃,养人养家。在人的心目中是那么至高无尚,甚至老祖宗将它神话。老街人家,烧火煮饭,一般以妈妈为主,奶奶为辅,孩童的我们偶尔也会帮着烧火。记得有一次,我坐在锅门口的挫巴墩子上,哼着学来的童谣:屁股朝草脸朝灶,锅门口烧火不着燥…。嘴里哼着,顺手抓把穰草,打个格集,擦根火柴,靠近草把,点着后揣到锅膛里,屋外炊烟袅袅。俗话说:薄粥尿多,穰草灰多。烧穰草要不停地用火剪把草灰拨到锅膛两边,否则,锅膛很快就满了,刚开始不懂,一个劲地将草格节往锅膛里塞,火熄了,怎么办,学着妈妈平时教的动作,用火剪挑着穰草,把头靠近锅膛门,鼓起小嘴,对着锅膛吹气,草灰冒出的烟,呛得眼睛汤汪汪的。用手一抹继续吹,草木灰由暗红慢慢变成鲜红,随着吹气,一明一暗地变幻着,越来越红,越来越亮,穰草突然间“轰”的一声烧着了,冒出的火头将小脸上的眉毛燎了,一股焦味。烧草都是公鸡尾子、小短柴…。以买为主,乡下亲朋也会送些穰草、菜籽杆…。经济拮据时,我和哥哥们搂着耙子,沿河徒步,一路嬉戏。茫茫丛苇的土路上,柴农们丢落的残草断柴便是我们的“猎物”。划耙后,聚集成堆。有篙草、盐马草、草膜子、芦花子…。扛回三二捆劳动成果,那种成就感甭提了,满脸喜悦。锅灶分二口锅、三口锅。一般人家二囗,一大一小。大户人家三口锅,从小到大向里排列,靠外的是小锅~称口锅,炒菜用。中间稍大的~称中锅,煮饭用。俗话说:大锅饭,小锅菜。里面大的~称里锅,蒸饭、蒸糕或烧热水。两锅夹档处镶嵌着汤罐,说是汤罐,不要误解是放汤的,其实就是倒入清水,待饭菜烧好后,汤罐里的水也带热了,一举两全,祖先很智慧。煮饭;锅透后等一会,俗说:收汤。再烧两格节草,称为烧饭锅。这样才会烧出饭香,烧出最爱的脆香锅巴。否则,就会夹生。那时,总觉得煮饭很有学问。煮粥;粥透后,铜勺架住揭开的锅盖,小火继续,叫嘟粥锅,只有嘟过了粥锅的粥才会粘稠,土话:条子粥。否则,米没发开,清汤寡水,因为贪玩,常常忘了嘟粥锅,少不了挨骂。锅门口要清爽,不小心会被锅膛里忑下来的火星子燃烧,尤其是易燃的草膜子、芦花头。每每睡觉前,防止风迎火竹,谨慎的大人都会说着每天重复的一句话:锅门口望格子。才会放心。草膜子、盐马草、芦花子不熬火,大人们教我们一招,将它夹扎在柴草中,不仅好引火,锅门口也干净。穰草、锅灶早就演变成液化气、电磁炉、电饭锅,只有农村年迈的老人还在坚持用灶做饭,前几年常去王庄朋友家做客,有一次正赶上他们家做饭,我主动地帮忙,看着朋友被锅膛里熊熊火光映红的脸庞,不禁想起了很多,那个连草灰都能卖钱的年代。那个“煮起饭来沙弄弄,烧起魚来红彤彤”的歌谣。那个烧草烧锅,烧出特有的饭菜香。那个饭锅头上臭又香的苋菜咕。那个自幼就会烧火做饭的孩子。那个汗渍渍、锅墨灰弄成大花脸的笑脸。那个…。回忆,像一坛陈年老酒,更像一首经典老歌。

微信图片_20200414105642.png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主题

16

帖子

13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发表于 2020-5-12 01: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又见炊烟升起

本帖最后由 快乐布衣 于 2020-5-12 01:54 编辑

微信图片_20200512013132.jpg





0

主题

16

帖子

13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发表于 2020-5-12 02: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2020-05-12-02-10-30.gif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Copyright © 2011-2014 兴化市民论坛---有深度,有温度、有热度的论坛!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