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兴化有深度的论坛

兴化市民论坛---有深度、有温度、有热度的论坛!

搜索
查看: 19536|回复: 74

[网友爆料] 大年三十下午发生在新悦家园的命案家属求助!(51楼舆情110回复)

   关闭 [复制链接]

3

主题

23

帖子

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发表于 2021-2-15 15:12: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版主三号 于 2021-2-16 10:23 编辑

mmexport1613382497002.mp4 (3.88 MB, 下载次数: 9)
mmexport1613382500929.mp4 (1.72 MB, 下载次数: 10)

一,案发经过
2021年2月11日中午,兴化新悦家园发生一起命案,系7号楼住户邹长俊(音译)与邻居张彪因琐事产生口角,后引发肢体冲突。体重约为170斤左右被害人张彪被邹长俊辱骂并双手推行五米远左右,在邹长俊最后全力一推之下,张彪重摔倒地,随即人事不醒(可见现场监控)。邹长俊不但没有积极实施救助,相反还手指倒地的张彪进行辱骂。随后张彪母亲赶到现场,发现张彪气息微弱,立即向周围邻居求救,围观众人帮忙报警并拨打120,邹长俊夫妻二人见事态不妙骑电瓶车逃离现场。120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因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张彪心跳已经停止,医生就地心肺复苏无效随即转至市人民医院抢救,后因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二,事件后续                 
    邹长根与死者系多年邻居关系,邹长俊为职业杀猪人,平日在小区横行霸道,邻居避之不及。张彪为残障人士,智力有缺陷,身体亦有疾病,于2020年下半年因琐事被邹长根殴打,邹长俊触犯众怒后邻居当场报警,垛田派出所接报警电话后出警处理,张彪母亲因害怕报复,没敢追究此事。此后,邹长俊怀恨在心变本加厉报复张彪,最终在年三十夜发生了这起悲剧。案发至今邹长俊及其家人均未露面,拒不道歉,非但没有积极与被害人家属协商处理该起命案,而是不断逃避责任,须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张彪老母亲在春节前夕本该家人共聚天伦之际,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欲绝。此事对所在小区乃至整个兴化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恳请公安机关积极履职,追究邹长俊刑事责任,严惩凶手,还社会一份公平正义!恳请社会各界正义好心人士伸出援手,给予声援!
mmexport1613372550476.jpg
mmexport1613372553913.jpg
mmexport1613372558216.jpg
mmexport1613372562404.jpg
mmexport1613372566677.jpg
mmexport1613372570325.jpg
mmexport1613372575144.jpg
mmexport1613372579480.jpg
mmexport1613372585468.jpg
mmexport1613372592137.jpg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3

主题

23

帖子

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15:17: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我们有完整的监控视频 但无法发到求助里面 只能截图 希望大家帮忙转发 拜托 死者(有二级残疾证的人)从年30晚上到现在还在殡仪馆里 84岁的老母亲到现在都未能见儿子一面 还死者一个公道

76

主题

808

帖子

28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21-2-15 15:25: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这可不是简单的道歉的问题了

21

主题

170

帖子

7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21-2-15 15: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过失致人死亡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
过失致人死亡罪构成要件有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主观要件。
中文名过失致人死亡罪行    为行为人具有致人死亡的行为结    果客观上必须发生了致人死亡的结果因果关系行为人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属    性法律术语侵犯客体生命权
概念编辑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由于普通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必须是过失,即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客观上必须实施了致人死亡的行为,并且已经造成死亡结果,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特征编辑
(一)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二)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是:
1、行为人具有致人死亡的行为;
2、客观上必须发生了致人死亡的结果;
3、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三)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主体;
(四)本罪在犯罪主观上的表现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两种,该过失是针对死亡结果而言。
构成要件编辑
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维持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其神圣不可侵犯,已为宪法所肯同,理应由其子法贯彻。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均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刑法打击。本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本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
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构成本罪,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
1、客观上必须发生致他人死亡的实际后果。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
2、行为人必须实施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在这里,行为人的行为可能是有意识的,或者说是故意的,但对致使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是没有预见的,是过失。本罪属结果犯,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这点同有意识地实施故意剥夺他人生命行为的故意杀人罪不同。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可以分为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和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两种情况。
3、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间接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这里死亡包括当场死亡和因伤势过重或者当时没有救活的条件经抢救而死亡。否则行为人不应承担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的过失行为致人重伤,但由于其他人为因素的介入(如医师未予积极抢救或伤口处理不好而感染)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只应追究行为人过失重伤罪的刑事责任。
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要件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不能成为本罪主体。首先,无论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客观行为,还是社会危害性上看,本罪均不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其次,对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的预见,要求行为人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知识水平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能力、对自身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的认识,都有一定局限性,所以,他们是限制行为能力(含责任能力)人,因此,法律上不要求他们对过失行为负刑事责任。本次刑法修订中于第17条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中的“杀人罪”明确界定为“故意杀人罪”,其意亦在于此。
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其行为的结果抱有过失的心理状态,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应当预见是法律对行为人实施某种有意识的行为时,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主观认识上的要求。根据一般人的能力和行为时的客观条件,行为人能够预见并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只是因为其疏忽大意才未预见,以致发生严重危害结果,他就应当对此结果负法律责任。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已经预见,但却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由于行为人已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进而产生了避免这种结果发生的责任,他却没有有效地防止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行为人应对自己因主观上的过于自信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轻信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区别于间接故意杀人的界限。
刑法条文编辑
第二百三十三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1]
罪名认定编辑
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与意外事件的界限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
1、客观上行为人的行为都引起了他人死亡的结果。
2、主观上行为人都没有预见这种结果的发生。区分这两者的关键在于要查明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对死亡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预见,如果应当预见,但是由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而没有预见,则属于过失致人死亡。如果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而引起死亡的,就是刑法上的意外事件,行为人对此不应负刑事责任。
本罪与本法所规定的涉及过失致人死亡的其他过失犯罪的界限
本法所规定的其他犯罪中也有包含致人死亡的情况,仅就行为人的主观意愿和行为结果来说,完全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条件。但是,由于主体要件的特定性、犯罪环境的特定性或者犯罪手段的特殊性,尤其是犯罪所侵犯的其他客体更为突出,所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因此,在本法上就分别规定了其他罪名,而把该罪同时也侵犯的他人的生命权规定为一个情节一并予以惩治。所以本条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表明本法对包含致人死亡结果的某些过失犯罪,采取了特别规定优于普通规定的一般原则,有特别规定的从特别规定治罪。本法另有规定的,如:本法第115条第2款规定的失火、过失决水、过失爆炸、过失投毒罪中致人死亡的;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中致人死亡的;第119条规定的过失破坏交通工具等致人死亡的;第136条规矩的危险物品肇事罪中致人死亡的;以及其他法律中规定的涉及致人死亡的犯罪等。一般言之,本法特别规定的包含致人死亡结果的过失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均较普通的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社会危害性相同或为大,因此,不论从法理上还是从立法者的立法意图上说,都在法律条文中明确体现出对特殊犯罪的相同的或为重处罚。体现了我国刑法一贯坚持并于本法第5条所明定的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并且有利于预防犯罪,有效地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本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根据司法实践经验,区别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应注重:
1、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
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凭借一定的自认为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的结果发生的因素,如行为人自身能力方面的技术、经验、知识、体力等因素,或他人的行为预防措施,以及客观条件或自然力方面的有利因素等,轻信他人死亡的结果不会发生,以致他人死亡的结果最终发生了。
间接故意杀人,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对这种结果的发生采取听之任之、有意放任的态度,从而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的相似点在于:两者都发生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行为人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且都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两者的显著区别在于:
第一,在认识因素上,对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主观估计不同。二者虽然都是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使他人死亡,但间接故意杀人中行为人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因而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结果之间并未发生错误,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中,行为人和主观上认为,由于他的出身能力、技术、经验利及些外部条件,实施行为时,他人死亡的结果可以避免,即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客观事实发生了错误认识,在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其主观与客观是不一致的。
第二,在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中的行为人虽然都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但深入考察,二者对他人死亡结果的态度是有明显差别的。间接故意杀人的行为虽然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但是对于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并不持有反对态度,而是听之任之。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罪中,行为人不仅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同时也不放任这结果发生,而是希望这种结果不要发生,希望避免这种结果发生,即排斥、反对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
2、过失致人死亡罪同“误杀”的故意杀人行为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求的是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存有过失心理态度。在司法实践中,不应将行为人在故意杀人中因打击错误误杀其“针对对象”(即行为人追求的杀害对象)以外之人的行为认定为过失的致人死亡罪。
3、不作为致人死亡行为的定性
不作为致人死亡不仅可以成立故意杀人罪,而且也可以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区分这两者的关键在于,行为人对其不作为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结果是否具有故意心态,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在司法实践中,尤其要注意这样一种情况,即:行为人先前意外地或过失地导致了他人死亡的危险,行为人能抢救而不抢救,放任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对行为人不应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性,更不能认为是意外事件而认定行为人无罪,而应对其以间接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其次,再从犯罪客观方面来看,出于被告人的伤害行为造成了被害人可能死亡的危险状态时,被告人就负有防止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但他基于上述心理因素,不仅不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反而一声不吭甚至一走了之,从而导致了被害人因贻误抢救时间而死亡。
4、过失致人死亡后,行为人为逃避罪责又将尸体误为活人加以“杀害”以灭口的行为
传统观点认为,不应只定过失致人死亡罪或故意杀人罪一罪,而应对行为人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和故意杀人罪(对象不能犯未遂)定罪,实行数罪并罚。但是以结果无价值论为立场的张明楷教授,对此表示异议,受害人基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致死以后,对于行为人后面的误以为被害人没有死亡而继续“杀人灭口”行为,属于对象不能犯未遂,以过失致人死亡罪从重处罚即可,而没有必要并罚,因为尸体根本不可能成为“杀人”的对象,不是故意杀人罪的法益保护对象。
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造成他人死亡结果时的刑事责任的确定
本法第25条第2款明确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因此,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的确定应把握以下几点:分清各过失行为人的责任大小。由于不存在共同过失犯罪,因此,也就无所谓主犯、从犯,对于几个过失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共同导致他人死亡结果的,应查明各过失行为人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据此确定确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各自的责任。确定各过失行为人的责任,必须遵循两条原则:其一,部分责任则。因为各过失行为人的行为相互作用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结果,因此,不能要求某个过失行为人承担全部责任。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每个过失行为所承担的刑事责任之和,必须同所造成的他人死亡结果的刑事责任相对应,因此每个过失行为人只能承担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部分责任。其二,作用分担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各过失行为人在对他人死亡结果所起的作用上,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必然存在对危害结果承担不同的刑事责任的问题,这也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由于过失犯罪中不存在主犯、从犯问题,所以,认定各过失行为人作用谁大谁小就成了正确确定其刑事责任的关键。司法人员必须根拥有关案件事实,客观地加以认定,才能做到罪责自负,罚当其罪。
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向故意杀人行为转化的问题
1、行为人过失致人重伤,客观上被害人已经达到无法救治、必然死亡的程度,由于行为人误认为只造成了重伤,为逃避罪责而逃之夭夭,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基于过失行为而负有紧急抢救的义务,如果及时进行抢救,虽然被害人仍然死亡,行为人的行为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而行为人故意逃避抢救义务,主观上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因此,行为人主观心态和客观行为均发生了由过失致人死亡罪向间接故意杀人罪的转化,应以间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2、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已经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其自己只认为被害人受了重伤并因怕被害人事后揭露其罪行,而故意实施杀害已经死亡的被害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对象认识错误,不影响其后面实施的故意杀人罪的构成,应对其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量刑编辑
《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刑法另有规定是指失火、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按失火罪、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处罚。)
界限编辑
【过失致人重伤罪】医疗事故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界限是什么?
根据《刑法》第335条规定,医疗事故罪是指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由于普通过失而致人死亡的行为。它与因医疗事故致人死亡的犯罪存在共同点,即两者在主观方面都存在过失,结果都造成了被害人的死亡。因医疗事故致人死亡的行为同时触犯了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医疗事故罪,在这种情形下,应按刑法理论关于法条竞合的“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处理,即因医疗事故致人死亡的一律按医疗事故罪论处。
过失致人重伤罪,是指过失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行为。医疗事故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界限和上述医疗事故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基本相同。
相关说明编辑
本罪的主要特征是:
1、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而致人死亡的行为,该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过失杀人必须有造成他人死亡结果发生,才构成本罪,所以,过失杀人无未遂。
2、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前者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被害人死亡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后者是指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被害人死亡的结果。过失杀人罪的本质特征在于:行为人既没有伤害的故意,也没有杀人的故意,只是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才造成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
审理本罪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司法实践中,过于自信的过失杀人同间接故意杀人有时难以区分。两者的共同点是: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并且都不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区分两者的关键,在于查明行为人对死亡结果是轻信避免,还是抱着放任的态度。
2、疏忽大意的过失杀人与意外事件有时也难以区分。两者的共同点是:行为人的行为引起了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但都没有预见。区别点的关键在于查明行为人在当时情况下是否应该预见。行为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疏忽大意的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属于意外事件。如果行为人应当预见而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发生死亡结果,属于过失杀人。
3、在对过失致人死亡罪审理时,刑法另有规定对过失致人死亡惩罚的,按刑法各条的专门规定,不适用本规定。主要有刑法规定的失火、过失投毒、过失爆炸等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重大责任事故致人死亡的。
4、新刑法增加了对犯本罪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规定。
案例分析编辑
2006年9月2日晚,被告人梁旭池用石块将梁某某出租给清水村小学做临时教室的房屋瓦面掷烂时,碰巧被梁某某见到,梁某某当即到梁旭池家中论理,未果。第二天上午7时许,梁某某手持木棍再次到被告人梁旭池家中论理时,被告人梁旭池为避免与梁某某发生正面冲突而跑上家中的二楼阳台,并用弃置的自制红砖头投掷梁某某,想将其赶走。但其中一块砖头正好击中前来劝阻而与梁某某纠缠在一起的自己父亲的头部,致使其父经抢救无效死亡。
本案中,被告人梁旭池在用砖头投掷他人时,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他是已经预见的,但却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由于被告人已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进而产生了避免这种结果发生的责任,但他还是用砖头投掷他人,从而造成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被害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被告人在本案中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被告人应对自己因主观上的过于自信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而不是意外事件或间接故意杀人。
立案标准编辑
1、是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
2、要有死亡的事实。
要注意的是:行为人的行为一定要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主要区别编辑
过失致人死亡罪与间接故意杀人罪主要区别有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因素方面。前者有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只因轻视能够避免而予以放任,无认识上的过失;后者明知可能发生危害的结果且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有认识上的错误。
2、意志因素方面。前者对死亡结果的发生持反对态度;后者则持有意放任、无意防止的态度。
3、行为因素方面。前者确有避免死亡结果发生的客观依据,想防止而未能防止;后者则无避免死亡结果发生的客观依据,能够防止而不防止。

间接故意杀人罪

实施的行为在主观上是属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所谓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过失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这种心理状态容易混淆。

两者的相似处是:

第一,两者都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第二,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区别的关键在于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抱的心理态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发生这种结果,而且是完全反对这种结果的发生,相信是可以避免的,发生这种结果是违背其主观意愿的,出乎其意料之外的。而间接故意,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既不希望也不反对,既不追求,也不防止,发生与否均不违背其主观意愿。

第二,促使和支配行为人实施行为的主观认识因素也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虽在一开始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曾有预见,但真正促使实施行为时,其认识上却是相信可以避免的,认为不会发生这种结果,而不再是认为仍有可能发生,而在间接故意情况下,行为人无论在行为前,还是在行为过程中,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一直处于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不肯定的状态之中。

第三,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认为危害结果不会发生,具有一定主客观条件为依据的,只是对这些条件的作用作了轻率的、过高的估计,误认为凭这些条件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危害结果。

0

主题

8

帖子

3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21-2-15 15:53: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这是我朋友的亲舅舅    大年三十发生这种事件  真是太让人伤心啦  请大家帮忙为死者讨一个公道

0

主题

6

帖子

2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21-2-15 15:54: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顶起来

6

主题

1745

帖子

507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1-2-15 15: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有些人平时作恶惯了,通过恐吓、暴力等手段使老实胆小的人屈服,终有一天碰到点子上了,恶有恶报,终于日子到。

65

主题

347

帖子

143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21-2-15 16:00: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派出所应该负起责任!

0

主题

1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21-2-15 16:10: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大年三十的命案,家里人估计得伤心死了!年都过不了了,本来好高高兴兴的过年。
发表于 2021-2-15 16: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顶起来

0

主题

1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21-2-15 16:20: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必须给事实一个公道

0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21-2-15 16:24: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我妈妈也在2018年9月份15号早上被电动三轮车撞死了,都2年多了。到现在还没有处理好。找肇事者多次又没有用,赔偿款一分没有,法院早就判定了。我们百姓遇到困难就处理不了呢吗??

0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21-2-15 16:29: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唉,我妈妈被车撞死了,都2年多了,赔偿款一分没有。法院早以判了去肇事者家好多次,去法院执行厅多次。也没有办法处理。我妈妈撞死了我该怎么办???????

0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21-2-15 16:43: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给百一个公道

本帖最后由 公道 于 2021-2-15 16:45 编辑

给百姓一个公道。
mmexport1613378492352.jpg
mmexport1613378488554.jpg
mmexport1613378484820.jpg
mmexport1613378492352.jpg

0

主题

2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21-2-15 16:46: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不管故意还是过失,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扫黑除恶,不管是谁,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不是靠黑手就可以只手遮天!

0

主题

2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21-2-15 16:53: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一条人命,希望相关机构还其一个公道,严惩黑恶势力!

0

主题

4

帖子

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21-2-15 16:55: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估计这肇事者平时欺负邻里惯了,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有关部门应尽快解决此恶性事件,还家属一个公道……

0

主题

1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发表于 2021-2-15 16:59: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作为看过视频的人,我能证明。

3

主题

23

帖子

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17:04: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明明是刑事案件,居然当民事纠纷处理,这是故意伤害罪,害人者居然还能心安理得躲在家里,希望政府部门能给死者家属一个公道,不然难以平民愤!

0

主题

16

帖子

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发表于 2021-2-15 17:28: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刑事案件想当民事案件处理,故意伤害罪,应该立案,还老百姓一个公道!!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Copyright © 2011-2014 兴化市民论坛---有深度,有温度、有热度的论坛! ()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